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看,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。
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,也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。职务就是责任,责任意味着担当。
不仅要实现个案裁判公正,又要实现类案统一,更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。紧紧围绕让老百姓打一个经济、便捷、公正、高效的官司,加强立案接待窗口规范化及诉讼事务中心、执行事务中心建设,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务。当前,法院队伍来源多样,成份多样,客观上管理手段也要多样。为此,要特别注意以下3个问题: 要注重加强审判的科学管理。在管理的重心上,总揽不包揽、放手不放任、抓大不忘小,站在全局的工作高度,抓住关键的少数,即抓方向,抓重点,抓事关政策性、全局性、倾向性的工作和问题。
而面对网络舆情应对这一新课题,现有的处置手段还不够多,处置能力还不够强。知人善任,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。党的二十大提出,要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。
我们既要讲成就,也要讲不足和问题,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推进法治改革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统筹推进现代化和法治化:一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、法治基本方式,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,切实保障人民依法行使各项权利,不断提高党治国理政的现代化和法治化水平。来源:《中国社会科学网》2022年12月29日。面向未来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,要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,聚焦法治建设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,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等法治问题,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。
四要强化法治的现代化,以现代化法治引领、促进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。进入 李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法治中国 。
党的二十大提出,坚持稳中求进、循序渐进、持续推进。应当相辅相成,而不能顾此失彼。法治中国建设开弓没有回头箭,只能进不能退,只能推而有进、推而稳进,不能倒退回撤。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,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,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。
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,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,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。党的二十大强调,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。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未来(到202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,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、法治政府、法治社会,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)三个阶段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。法治当中有政治,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。
三、坚持三个导向: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结果导向 (一)问题导向。法治兴则民族兴,法治强则国家强。
我们要警惕法治领域的右,但更要防止左。作者:李林,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法学研究所原所长、研究员,兼任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、法理学研究会会长。
国家要实现现代化,必须实现法治化。我国法治发展的时代性、阶段性、复杂性、长期性等特征,决定了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,不可能一蹴而就,不能急于求成,必须稳扎稳打、以稳求进、以进固稳。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,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。习近平总书记说,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,要整体谋划,更加注重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。应当像达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那样,采取行之有效的政治、法治和行政措施,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目标任务贯彻落实、如期实现。党中央发布的一规划两纲要,明确了2020—2025年法治中国建设的总蓝图、施工图和路线图。
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局之年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坚持问题导向,坚持底线思维。
国家要走向现代化,必须走向法治化。新的一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,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,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固根本、稳预期、利长远的有力法治保障,应当把握以下着力点。
然而,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,法治建设领域提出的目标任务,除五年普法和到2010年形成我国法律体系外,其他目标是否实现,尚无明确交代。一、坚持三进要求:稳中求进、全面推进、深入推进 (一)稳中求进。
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,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,提出了目标任务,吹响了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军号。全面依法治国的力度不断加强,科学立法严格执法不断推进,司法改革不断深化,法治中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,但是与人民群众对法治新期待,与党和国家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相比,还存在差距。法治中国建设不要炒冷饭、重复劳动,而要更加关注新矛盾、发现新情况、解决新问题、推动新发展。不怕慢,就怕站,更怕错。
全面推进依法治国,应当更加关注法治实践、法治实施、法治实效,广泛采用科学量化评估体系,实事求是地评价和推进各项法治工作,力争法治中国建设在2023年迈出新步伐、取得新成绩。现代化和法治化都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内涵和显著标志,两者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。
三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,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、治党治国治军、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、各项事业纳入法治轨道,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化、程序化和法治化。在这个前提下,推动我国法治理论、法治制度、法治实践等创新发展,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,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,应当更加重视法治发展的客观规律,更加注重法治建构的内在逻辑,更加关注法治实践的善治效能,让全面依法治国更好承担起应有的时代使命。
法治中国建设应当面面俱到,而不能片面偏狭。二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,坚持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,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更好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法治化。
这既是对法治中国建设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,也是对党和国家事业提出的一项重大要求。中国式现代化和法治化,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法治化,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,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。用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,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式。在成绩面前,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,避免法治大跃进,防止法治建设急功近利、急于求成等倾向
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局之年。党的二十大提出,坚持稳中求进、循序渐进、持续推进。
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,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统筹推进现代化和法治化:一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、法治基本方式,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,切实保障人民依法行使各项权利,不断提高党治国理政的现代化和法治化水平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坚持问题导向,坚持底线思维。现代化和法治化都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内涵和显著标志,两者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